德        笃 学        有 为        尚 乐

首页 >> 理论研究 >>经验交流 >> 穿越历史,与诗人对话 ——与中老年人谈如何欣赏经典诗词
详细内容

穿越历史,与诗人对话 ——与中老年人谈如何欣赏经典诗词

时间:2016-07-15     作者:池州老年大学诗词欣赏与创作班教师 柯其正【原创】   阅读

诗歌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就有了古老的诗歌记载,如《诗经》。从诗歌与生活的关系上看,《尚书.舜典》早就有“诗言志,歌咏言”的记载。古人说“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可见,诗歌一直深深的植根于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中,绵延至今。这条诗河浩浩汤汤、永不枯竭。当前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伴随文化复兴的号角,从现实到网络,从大中小学到广大中老年学员加入诗词学习班,一股学习经典诗词的热潮正在全社会蓬勃高涨。那么对于广大中老年学员来说,如何能更好地感受诗词真谛?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下面将从中老年学员的心理特征入手,谈几点欣赏经典诗词的粗浅之见,有不妥之处,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一、中老年学员学习经典诗词的优势与劣势简析
  中老年学员学习经典诗词既有不同于青少年的优势,也存在自身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们思想成熟,对事物对生活有各自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因此只要能稍加点拨,正确引导,他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诗词境界与其精神内涵,更准确地触摸到诗人的思想脉搏。但不足之处在于他们思维固化,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甚至难以扭转的僵化思维模式,想象和联想能力受到严重局限,因此缺乏更加灵动、更加鲜活的创造性思维活力。这方面需要在学习中倍下功夫去弥补不足。
  第二、他们阅历丰富,有深刻的人生感悟,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对于更好的解读诗词并不存在较大障碍。但因为记忆力的明显下降,加上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知识储备并不丰厚,因此在欣赏和写作诗词时,往往会表现出“茶壶装饺子”,想说说不出或说不准的情况。这一点也严重制约着诗词的欣赏与写作。
  第三、他们生活常识丰富,有一定的文学知识积累,但因为受教育水平的局限,大多文化史知识的积淀不足,又缺乏解读诗词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因此如果不加恰当指导,往往还是停留在表象上解读诗词内涵,难以全面多角度地深入其境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和境界。
 鉴于对中老年人欣赏诗词的群体心理特征的分析,本人认为在学习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扬长补短,以利学习效果最大化。

二、因势利导,全面系统地感悟经典诗词蕴含的丰富审美价值
  学习写作诗词,必须先学会正确的解读和欣赏诗词。经典诗词从《诗经》《楚辞》以来,形成了庞大的诗歌体系和众多的诗歌流派。诗家作品异彩纷呈、体制多样。中老年学员在研习诗词中,须结合课堂讲解,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在逐步学习、深入感受各类诗家人生阅历、创作风格和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形成对诗歌的系统性认知和感悟,才能更好地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诗歌内涵的审美趣味,并在与古人的精神对话、心灵碰撞中引起情感共鸣,然后才能深化记忆,产生创作冲动,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
  古人诗歌创作受特定时代自然、文化、社会、政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创作的作品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打上时代烙印,再加上自身禀赋和人生阅历的差异,因而作品自然会表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特征。例如唐诗中李白的热情浪漫、豪放无拘,杜甫的沉郁顿挫、关注现实;王维、孟浩然的崇尚自然、恬淡自适;高适、岑参边塞诗的苍劲雄浑等等。他们的诗歌是大唐盛世的缩影,又是各自独特的生活际遇的诗意倾诉。可见,我们在研习经典诗词中需要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去把握各类作家、各个时代的诗词风格和作家作品。具体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结合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感受诗词内涵。
  古诗词有些作品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紧密的关联,对于这些作品,我们在阅读理解时,需要大致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甚至包括一些重大事件,这样才能更顺利的解读诗词。例如:《诗经》中的风部的大量作品是以奴隶制社会农耕经济甚至是采集经济为背景,经官府采诗官收集整理出来的,反映了当时下层社会的民生疾苦和淳朴民风。左思的《郁郁涧底松》等咏史诗,以魏晋时期任人唯亲的世袭门阀制度为背景,借助咏史,倾诉郁郁不得志的心中块垒。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就与大唐盛世因安史之乱而由盛转衰的重大事件紧密关联,两位艺人颠沛流离40年后江南重逢,感慨万千,于是凝结成回忆与现实相互关照的绝句,令人细品之余,感喟不已。与安史之乱事件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作品还有杜甫的《春望》、《石壕吏》、《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登岳阳楼》,白居易的《长恨歌》,王维在安史之乱后回避政治斗争,厌倦官场、一心向佛的《山居秋暝》和《鹿柴》诗等等;又如:杜牧的《赤壁》以三国赤壁之战为背景,借古喻今,暗托讥讽;李清照前后词风的明显转变就与金兵南侵,国破家亡的宏大历史背景紧密关联。了解这些时代背景,我们就能更自由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古人窃窃私语。

第二、注意了解作者身世阅历、文化秉性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作品风格和内涵。
  每个作家的创作不仅受时代环境的浸染,而且自身阅历和个性禀赋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风格和情调。所谓“触物感怀”,“象由心生”,就创作而言,说的就是外物和内情对作品的两个方面的影响。前者即指自然社会等复杂环境及其变化,故物候相替,人事更迭,必摇其精,而发乎辞章,赋于歌咏;后者则指个人风尘积淀、先天禀赋与文化濡养所形成的气质对作品的影响。性格气质、人生阅历和文化熏陶有别,其作品各具风貌。这是我们在鉴赏诗词作品时必须细心鉴别,认真领会的。
  因此,我们在学习不同诗人的作品时,还需要了解诗人生平和文化趣味甚至作品创作的特殊时段的经历,才能完整准确地解读其作品的意境和风格。例如:同处大唐盛世的李白与杜甫,诗风迥异,一为浪漫主义的“诗仙”,一为现实主义的“诗圣”,二者均源于人生阅历和文化禀赋的判然有别。
  据有关资料介绍,李白天资聪颖,加上家世迁徙,当时社会名流的推崇,他少年就开始干谒社会,喜好任侠和剑术,又接受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特殊的家世和特殊的文化环境的禀赋造就了他爽朗豪放、放荡不拘的个性和喜好仗剑云游、潇洒出尘、纵酒豪歌的行为方式。这是他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根基。而同时代的杜甫虽天资禀赋相似,但他自小生活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受渊博的家学和官宦家风的熏陶,使他从小萌生了关注国运民生的思想,青少年时期就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特别是安史之乱对他生活造成冲击后,促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黎民疾苦。这些正是他后来现实主义诗风形成的心理基础。
  又如:王维和孟浩然同是山水诗派的代表,但二者的阅历和文化禀赋明显差异,造成了二人的诗风也存在明显的区别。王维深受母亲向佛的濡染,安史之乱又给他带来沉重的心理打击,使他后来更加深了对仕途惊险的恐惧而向往山林静谧的禅意环境,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而孟浩然一生阅历单纯,渴望入世而无望,于是云游吴越。这些经历的不同,反映到诗词中就形成了王维后期诗风以退隐禅修,空尘静谧为主要特色,而孟浩然则以冲淡自然,恬静超脱为主要特色。

第三、注意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结构章法等,以便更细致的品读诗词中的意境内涵。
  如上所述,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如李白、苏轼等人的豪放,温庭筠、李清照等人的婉约,李商隐的用典见长、杜牧的拗峭见奇等;同时在不同的时期,创作风格也有所不同,如王维安史之乱前诗风气象恢宏,积极有为,蓬勃向上,如《汉江临泛》等,而后期则消极避世,追求退隐禅修,如《山居秋暝》、《鹿柴》。风格不同,所彰显出的诗词意境和感情有别。这些需要在品读时细细的体会、咀嚼。
  诗人在创作诗词时会根据主题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或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或直抒胸臆,点明主旨;或以小见大,喻之以理,或融情入境,情景交融;或夸张,或拟人……了解诗词中的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就能更细腻的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风格,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欣赏古诗词还应该注意结构章法和线索,如唐朝山水诗的结构有叙事-写景-抒情或议论、也有全篇都是写景或先写景再抒情等,写景诗的线索有移步换景或转移视线等,宋词的上下片的结构章法中的先写景再抒情等等。了解这些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分析品读诗词。


第四、需要积累古文化常识和古代文学知识,包括惯用的典故、人物轶事、文化意象等等。以便清除阅读理解的障碍。
  古代经典诗词时常会涉及到古代地理天文自然节令度量衡等等不同的称谓,同时经常根据表达诗意的需要化用一些历史典故,借用某些历史事件暗喻作者旨意,或者借助某些意象来构造意境寄托作者的情怀。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愁深” (骆宾王《咏蝉 / 在狱咏蝉》)诗中既有典故又有季节的古称。“西陆”指代秋季,《隋书•天文志》记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而“南冠”则化用了《左传》中记载的楚国义士钟仪被俘后仍戴南方帽子面见晋侯的典故,代指被俘的义士。古诗词中还延续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大量使用了许多自然现象来承载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些一直延续至今,有些人们不甚了解,如“冰雪”或“冰霜”大多象征纯洁无瑕的高尚操守,“折柳”象征相思情感,“红豆”“芍药”等象征爱情等等,这些典故已延续至今,大多为人们熟悉,而 唐 于武陵 《过侯王故第》诗:“不知弹鋏客,何处感新恩。” 中的“弹铗”、苏轼《《醉蓬莱·重九上君猷》“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中“落帽”等典故则已比较生僻了。另外古代诗词语言大多为单音词,词义与今天的词义有明显的区别,不能用今义来解释古义。这些在阅读中也需要认真查阅品读,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弄清作者的本意和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这些古代文化常识都需要我们在平时阅读欣赏中逐步积累,集腋成裘,方能形成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系统性认知。要达到这样的水平,需要我们形成爱好阅读欣赏的良好习惯。细心品味,深入琢磨,突破诗词的语言表象走进历史,走进作者的心中,感受情怀和境界,久而久之,我们就能在深入消化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达成理解记忆,并从作者的创作经验中获得更多的有益启示和借鉴。


版权所有:池州老年大学       地址:池州市明镜路10号(南校区)         咨询电话:0566-2022900 、2099148     皖ICP备20006420号    ICP备案查询    



维护单位:亿网网络


池州市南湖路121号(北校区)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