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辉风采 >>作品展示 >>其他作品 >> 中华历史文化溯源
详细内容

中华历史文化溯源

时间:2016-07-16     作者:谭幼平【原创】   阅读

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地球从原始的太阳星云中积聚形成一个行星的时间。就是地球的天文年龄,约为46亿年。但地球上何时有人类?何时有中华的文明与文化?众说纷纭不一。据最早史料记载,应推是盘古开天地,那么盘古至今又有多少岁月?中间又经过那些漫长的年代?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呢?。

  我们先从盘古说起,盘古是何人?他是怎样开天地的?据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灵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此万八干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从中可知盘古开天辟地在先,然后才有三皇五帝。

  接着他又在《五运历年记》描述了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另有一说,伏羲即盘古氏。有学者考证:“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黄帝部落兴起,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成为盘古氏,演变出“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显然这都是中国最远古的神话传说,但流传甚广、影响甚大,符合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显示了东方人超常的智慧与想象力。同时,中国古人推测自盘古开天辟地到春秋获麟年间,约经历了二百二十七万六千年(见《春秋元命苞》)。为什么是到春秋获麟之年?又为何经历了二百多万年呢?

  因为春秋获鳞这一年,即公元前481年,也是《春秋》载史记事的迄止时间和全书完成之年,故《春秋》又称《麟经》。当年,鲁国贵族在大野(今山东巨野)打猎,捕获一只怪兽,无人认识。71岁的孔子看到后,马上长叹 道:这是麒麟呀!又流着泪说:为什么啊,为什么,我也完了!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仁兽动物,捕获它是不祥之兆。所以孔子深受刺激,当时他正在编修《春秋》,写下“西狩获麟”这句话后,就停笔不写了,再过二年孔子去世。这一段史料记载清楚,应该是信史。

  至于经历了二百多万年,孙瑴的《古微书》(卷十三.春秋命历序)中说的较为清楚:自开辟至获麟二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每纪为二十六万七千年,凡世七万六百年。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摄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序命纪、七曰修飞纪、八曰回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曰流讫纪。自三皇以下,迄于春秋,对古帝王时代及受命历数加以序列。我们注意到,这其中的“十纪说”是首创,同时,在这十纪的后世中记有燧人氏、仓颉氏、轩辕氏、伏羲氏、女娲氏、大庭氏,祝融氏、混沌氏、有巢氏、葛天氏、神农氏等,是我们较为熟悉的上古人类部落首领。                                              

  《元始上真众仙记》也载:“昔二仪未分,…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经四劫,天形如巨盖,…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元始天王与之通气结精,而生扶桑大帝东王公与西王母,再生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伏羲、神农等五帝是其后裔云云”。天上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事我们暂且不说,只问当时地球上人与社会是一个怎么回事。

  夏曾佑在《中国历史》中说:“《尧典》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则其水之大可知,然不详其起于何时…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共工氏振滔洪水,以薄穷桑,江淮流通,四海溟幸,民皆上丘陵,赴树木”。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知晓,:中华远古社会来自于盘古开天地,有史记载且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应该是三皇五帝了,当时,地上洪水滔天,先民茹毛饮血,人按部落群居,首领相互争帝。与此同时,我们可得出二点结论:一是原始社会出自多元,二是先民部落兴于山岳。

  “出于多元”应有三层意义:一是人类的生存历年弥久。古代无历法,则纪年不可能准确,后人皆以地质考古论年纪世,后演为世纪。从生民之初至有史时代,至少历经了数十万年的积淀与演变。人们习惯把远古社会分为石器、铜器、铁器三个时期。其中石器时代又分为始石器时代(50—20万年前,在河北房山县发现猿人牙齿和头骨,定名为北京猿人)、旧石器时代(20—1万年前,在河套和陕甘发现大宗石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8000—2000年,在热河、陕西发现大批新石器农具,并在河南绳池县仰韶村发现人骨石器、单色陶器,又在甘肃、西宁、青海发现石器)。二是人类繁衍地不限于一处。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远古时代是处于洪水泛滥期。所以天皇起至昆仑,为西方之种族。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为中部之酋长。人皇出于旸谷、九河山,为东方之部落,故中华人类祖先的发祥地不止一处,至少有西部、中部和东部等多处孑遗。三是一地之人群各分部落。史载天皇十二头,指兄弟十二人相居在一个部落;地皇十一头,一姓十二人;人皇九头,兄弟九人,以此类推。可见最初人类,都是按部落居住且有酋长统领,部落之间常有纷争之事。伏羲、神农之后的华夏民族,乃由此前的无数部落通过战争合并而成的。

  “兴于山岳”。则颠覆了人们一直认为人类祖先孕育诞生在黄河、长江之滨的说法。中国文明萌芽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是发生在山岳。我国地处大陆、山林密布、野兽众多,适合先民的捕捉猎食。大禹治水前,到处水患,先人生存之部落均在山林,拥众而发号施令、必占有居高临下之势、才可威摄和控制各方。古代诸部落兴于山岭者多、而起于河流者少,如天皇兴于昆仑山,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人皇兴于九河山。这些都客观地反映出:我中华人祖是先居处山岭、后才沿河流发展的。史料证实,过去君主相传号为林蒸,《尔雅》曰:林蒸,乃君也、盖古之原始部落。尧舜时诸侯之长也都号令山岳,《尚书》中均有记载。四岳之名,虽说者不一,但古代诸侯多居山岳,并以岳为朝臣首领,故后世皇帝多巡狩祀拜、登山封禅也说明了这一点。而从来不会去祭拜什么河流的。而古代君主称氏,也是取胙土始命之义。氏,实根于土,《说文》解释为:“氏,就是取巴蜀名山岸胁之自旁箸欲落堕者也”。古代称谓其氏某氏,也是指某山之部落、某山之酋长,诸氏并起于山,故后人傅会名山之古迹,往往有某某之丘、其其之台的说法。至于氏做为姓氏的说法,更是以后意义上的事了。

   三皇五帝的传说

  《尚书》记载的中华古代史,始于黄帝。《汉书》更推定唐尧之年,也就是秦并天下的前2132年。理由是两点:一是古代帝王故事,都是发生在黄河流域以北,二是考古发现旧新石器时代的遗物,都与史书记载相吻合。这说明,在中国北部、也就是陕西河套地区已有人类生活的孑遗,是中华人类祖先最早的文明发祥地。

  《白虎通》称在黄帝之前已有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也就是天皇、地皇、人皇。即钻木取火、教民熟食的燧人氏;画八卦、制网罟、教人鱼猎的伏羲氏;制来耜、尝百草,教人农耕医疗的神农氏。

  燧人氏,风姓,又称燧人,位列“三皇”之首。出生亳(今河南商丘),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在亳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奉为“火祖”。  《尚书大传》云:“燧人为燧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也。燧人以火纪,火、太阳也,日也、阳尊,故托燧皇于天”。所以,燧人氏又称“天皇”。伏羲氏,又称包牺、太昊。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传说其母在野外踩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于是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子,人头蛇身,取名为伏羲。他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烹饪食物、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创立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伏羲被奉为中华的人文始祖。传说伏羲坐于方坛,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经》,开华夏文明、近代灵签之风,人奉之为神,尊其为八卦祖师,也称“地皇”。神农氏,姜姓,号历山。生于姜水(今陕西宝鸡),母亲乃女娲之女。因斲木为耜,利惠天下,故号“神农”。也是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医药及茶叶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此贡献,被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亦称“人皇”。

  《史记》称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而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人类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尊为皇或帝。

黄帝是少典氏的儿子 ,姓公孙,名轩辕。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生有二子,一是玄器(其子高幸即帝喾),二是昌意(其子高阳即颛顼),本是炎帝的臣子。黄帝用武力来合并各部落,在阪泉(今河北逐鹿)战胜炎帝后,又擒杀蚩尤,由各部落拥戴为共同首领。黄帝是中国古史传说最早的宗祖。上古时期在姬水(今陕西武功县)一带形成的黄帝族,和住在姜水(今陕西岐山附近)一带的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遂称夏族。夏族后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生产技术方面,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 、作驾、作舟等;物质生活方面,有制衣裳、旃冕 等;精神文化方面则有作甲子、占日月 、算数、调历、音律、笙竽、医药、文字等。反映了黄帝时期的辉煌成就。

  颛顼,号高阳氏,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他生于若水,传说其母梦见一条长虹飞入腹中,由此怀孕。颛顼生下时头戴干戈,并有“圣德”字样。公元前25世纪,有个部落领袖共工,居黄河中游河地区(今河南辉县),在颛顼部落的上流。为修筑河堤,将大水殃及下流颛顼部落。因而发生冲突,在中原展开大战。最终共工寡不敌众而战败,颛顼统一华夏。《列子·汤问》留下了“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的传说。中国九州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的建置区划。始创于颛顼,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真正统一。

  帝喾,姬姓,号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高阳的儿子。相传母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从天民义,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他迁都于亳。使民免于洪水之苦,也彻底解决了共工余部的反抗。他击退犬戎后,未穷追猛打,而将精力转向内政。帝喾以前,人们虽有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艺畜牧没有科学的时辰顺序,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因此,帝喾他夜观北斗、昼观日,观北斗指向以定节气,观天干以定周历。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农畜活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时代。他强调以诚信、仁德治天下,深受百姓爱戴。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根基。

  唐尧,帝喾之子,名放勋,号陶唐,曾为陶唐氏首领,史称唐尧。尧有圣德,得乎民心。他敬授民时、咨询四岳,用鲧治水,治理环境,推行礼制与公平刑法。从而使得万邦和睦共处,友好交往,组成了中原部落大联盟,出现了国家雏形。尧的传说最为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他认为儿子丹朱凶顽不可用,决定选用舜。并把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借以考察他的德行。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德”来规范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教诲。尧还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大家都服从指挥、百事振兴。尧退居避位,28年后去世,百姓悲哀、如丧父母。

虞舜,名重华,国号有虞。舜的家世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父瞽叟,是个盲人,母去世早。瞽叟续娶生弟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但对父母孝顺,与弟友善,多年如一日,丝毫不懈怠。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被尧看中。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有他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追随。尧得知后让舜摄政。舜励精图治,重修历法、考察民情,明定赏罚,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在治国方略上,他“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赎刑,对累犯严加惩治,天下人心悦诚服。舜继位后,大兴革新。命禹治理水土;冶理农业、山林、礼仪、音乐、教育、刑法。还规定三年考绩,以决定升免。这些措施卓显成效,官员都有建树,其中禹的成就最大。导通了九座山、疏浚了九条河、界定了九大州。天下朝贡,凤凰献舞,歌颂帝德,都是从舜开始的。舜的儿子商均也不贤,舜学尧成法,将天下传给禹。帝禹建立了夏朝。

夏、商、周朝的建立

  夏禹,名叫文命。父亲就是鲧,母亲就是涂山氏的女儿。当年父亲治水,九年末果。帝尧再度求贤,得到舜并重用。舜继尧业,又命禹治水。禹总结鲧的经验,改堵为疏,经过十三年奋斗,终于治理了水患,其中流传甚广的是“大禹治水,三经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舜于是推荐禹为天子继承人,过十七年帝舜崩逝,禹服丧三年,隐居于阳城。而天下诸候皆拥戴禹,禹于是即位称帝,国号为夏。

  过了十年,禹巡视东方诸侯,到会稽就驾崩了,把天下传给重臣伯益。伯益却将天下让给大禹的儿子启,自己避居箕山。开创了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启有贤德,天下归心。在位时,征讨叛逆有扈氏,并作《甘誓》,严格军令,众志成城,终于灭掉有扈氏,四方诸侯都来朝拜。

  帝启崩逝,子太康继位,但太康放情纵欲,不恤民事,失去人心。死后弟中康继位,中康死后子少康继位,后帝予、帝槐、子帝、帝芒、帝泄、帝不降先后继位,直到帝履继位。他就是夏桀,这时,诸候多背叛夏朝,桀又不事修德,只以武力伤害百姓,诸侯拥汤将桀囚禁在夏台。公元前1600年汤起兵率众灭夏,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县),成汤乃登天子位,建立商朝,定都于亳。夏朝共471年。

  商朝的先祖姓子,名叫契。契最初封于商,故以商为国号。契的母亲叫简狄,是帝喾的第二个妃子,一天在水边洗澡,看儿一个黑鸟生下一个蛋,捡起吃了结果怀孕,生下契。契长大后,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管教育,并封商地,赐姓子。契死子昭明继立,然后天乙继立。天乙就是成汤。成汤的祖先先后八次迁都,并作《帝诰》篇。汤用伊尹为辅,以武力吞并四国,作《汤誓》。最后灭夏而为天子。汤死后,子外丙、仲壬相继立,在位不久并死,孙子太甲在位无道,伊尹放逐他自己摄政,三年后太甲悔过复位,七年后杀伊尹,传位于太戍,后世尊为中宗。皇室九代都演出兄弟子侄争夺的变乱,中丁十传至盘庚。这时,帝位由帝辛继立,天下人叫他纣。

  纣聪敏过人、反应灵敏,见多识广、武力超群。口才咄咄逼人,以为天下所有人都不如他。他喜爱唱酒,宠幸女人,尤喜妲己。整日酒肉池林,男女裸戏,通宵达旦、吃酒玩乐。人民怨声载道,愤恨不己,诸侯背叛。纣王就加重刑罚,炮烙肉干种种,令人发指。西伯姬昌(文王)暗自叹息,也被人密告囚禁在羡里。后姬昌赦免回到西方后,修德行善,扩大势力,灭掉黎国,封为周侯。死后,其子姬发(武王)遂率军东征,打到盟津,诸候纷纷叛殷与周会盟。此时纣王仍不思悔改,变本加利,对臣民杀头挖心剖腹。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纣,在牧野决战一直打到朝歌。纣王兵败引火自焚,周朝建立。商朝共496年。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历时257年,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周的始祖后稷名弃,母姜原(帝喾正妃)。一天到野外,看见地下有巨人脚印,踩下之后,身受感动。不久生下一孩。认为不吉祥,将他弃在路旁。但是,经过的牛马,都避开不踩,又有飞鸟张开翅膀为他盖垫,姜原觉得神异,又领回他抚养,取名弃。

  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在夏朝时,弃成为周族首领。周族是一个善于农耕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周的经济发展。至周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可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国。文王是周朝历史上卓有政绩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在军师姜太公的辅佐下,开始灭商,又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第二年,文王死,其子姬发继承王位,即周武王,继续灭商。武王九年,周于孟津大会诸侯,结下同盟,共同讨伐商纣。并在牧野打败商军,攻占商都朝歌,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武王死后,其子诵即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权。在他的带领下,周消灭了各个叛乱势力,东迁国都于洛邑(今洛阳),加强了对东方诸部的统治。分封周室亲戚及有功大臣为诸侯。建立“周刑”,稳定社会秩序。使西周王朝统治得到巩固,开始走向繁荣。西周自成王,经康王、昭王、至穆王,是对外扩张的时期。成王时代周公旦平定了东方各国,使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不断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达到了周朝的鼎盛时期。昭王后期,又开始南征。十九年,昭王亲率大军伐楚,却因不得民心而失败,昭王死于南方。

  厉王是周朝的第十代统治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对人民大肆压迫,却又禁止人们议论国事,致使人民道路以目、怨声载道。最后,愤怒的人民冲入王宫,赶走了厉王,结束其残暴统治。至此,周王朝开始走向衰落。厉王逃走后,诸侯推举共伯和主事,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自此中国有了准确的纪年)。共伯和在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代国王行使权力长达十四年。厉王死后,共伯和儿子静继位,是为周宣王。宣王是位开明的君主,以昭公、周公为相,又任用贤臣,使得国家逐步恢复了往日的昌盛,各国诸侯纷纷朝见天子,被称为“宣王中兴”。然而,中兴的局面好景不长,宣王薨,子宫涅继位,是为幽王。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与厉王一样昏庸无为。他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当犬戎举兵进攻,幽王兵败,死于骊山脚下。众拥立其子宜臼为平王。平王东迁,史称“东周”。

  周朝有比较健全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和礼制。直至春秋时期,孔子还在崇尚周礼,这说明周礼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周的先祖是夏时农官,所以它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手工业、商业、自然科学也得到了发展。当时已有专门的人员观测天象,记录历法,而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八卦之说也起源于周朝。这都无疑证明了当时社会的科学与进步。

  从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中国社会进入东周时期,历时515年。东周以后,王窒日衰。诸侯兼并趋烈,外族势力膨胀,于是霸者兴起,以尊王攘夷为号,造成了春秋时强国争霸的局势 随之而来,进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阶段,至公元前221年被秦统一。从三皇五帝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个阶段在中国古代史上称为先秦。

  先秦虽然战乱不断,但文化思想却空前活跃繁荣,哲人思想的勃兴与史学文学的发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儒职业的兴起,先秦诸子思想,老庄、孔孟、荀韩、墨子等百家争呜,文学也开始出现,韵文、散文、《诗经》、《楚辞》、《尚书》、《左传》、《国语》等,构成了先秦文化的精粹,影响了中华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发展。


(作者系池州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老年大学传统文化欣赏班兼职教师)


版权所有:池州老年大学       地址:池州市明镜路10号(南校区)         咨询电话:0566-2022900 、2099148     皖ICP备20006420号    ICP备案查询    



维护单位:亿网网络


池州市南湖路121号(北校区)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