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辉风采 >>作品展示 >>散文小说作品 >> 山高,挡不住扶贫路
详细内容

山高,挡不住扶贫路

五月的一天,当我确定去池州市石台县七井村时,心中不免一阵激动,因为一直惦记着,那条路那座山那些人那些事。

二十多年前,全国倡导创建爱婴医院,旨在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增强国民体质。那年,我作为市级爱婴医院创建工作的督查成员,参与全市爱婴工作督查,七井村是我们的抽样村之一。本着进村入户核查的要求,我们得上七井村对一户产妇家庭进行母婴工作专访。那时的七井村山高路远,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们抄近爬了二十几里山路才到达。当时村民穷苦的样子至今仍历历在目。任务完成后,我就想:这里的自然风光这么美,若修好了上山的路,我一定要再来看看。

践行夙愿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天气不冷不热,阳光独好,我们从石台县城出发,很快,车驶向通往七井山“村村通”上,沿途古树木、古石桥从身边缓缓退去,风轻轻刮来,能闻到绿叶与泥土混合的丝丝甜甜的香味。路上行人很少,只碰到几辆车,其中有一辆车停在山路上,车里人下了车,在路边悠闲地摘野草莓,也偶碰到二三辆电瓶车停在路边,看样子是当地居民在山上劳作。季节正临小满,山下已是麦香氤氲、芍红绽放了,而这里依然是满眼羞羞涩涩的绿:松杉的深绿、藤蔓的墨绿、青稞的油绿、嫩茶的浅绿、水竹的粉绿,整个世界就这么安安静静地悄无声息地踏踏实实地绿着。车移景换,恍惚,四周的绿缓缓流动起来,偶尔一片乍红或老姜色的树叶突兀在对面山崖上,形似绿流里的花朵,那被时光冶炼过的崖石陡峭、雄伟、敦厚,俨然成了绿波中的水岸。除了绿就是空气实实在在的好:清新、温润、凉爽。

慢慢,零星点点的农家屋出现了,白色墙壁干净明快,屋顶上赭红色大瓦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据说,这些漂亮的红房子都是最近翻盖的,我想着今天那屋里人的日子也象这房子一样红,心情不禁一阵梦游,那些年,这山里人真的好穷,没有路,山货再宝贝也运不出去,山外的好东西难以运进来,山上人似乎与世隔绝,居民盖房子只能就地取材,用木板或竹片或藤条编织成墙糊上泥作墙壁,屋顶只能盖芭茅草,这样的房子大风就能将其吹一个窟窿,偏隅这山上的农民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山路弯弯,柏油路面细腻、柔和、洁净,虽说是村村通,但两车交会仍很宽松,渐渐地我发现手机上的高德导航不光是弯弯曲曲了,竟然盘卧叠加堆积成了一串串羊肠,这真是名符其实的“皖南川藏线”啊!它除了没有川藏线上的隧道、涵洞与高架外,其盘旋上升的态势是很相似的。车速限行每小时十五公里,气压波动大起来,耳朵也开始闭气,我张嘴作深呼吸缓解不适,看来,海拔已经远远超过我们日常生活的高度了。

车速自然是缓的,四周依然是绿的海,忽然,有一条绵长清澈、躲在山与山之间的小溪流,一拐在左侧再一拐又在右侧了,再一会儿又不见了,真是稍纵即逝啊!它粉蓝色的水只有在牯牛降和仙寓山才能见到,如果是外地人第一眼就自然会想起这是九寨沟啊,足以见证自然生态保护得有多好。看着这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水,我想若再有点农田,那这里该是绝对的独一无二的好了,可是沿途却没有农田,这不免让人惊诧,土地是农民的命脉,没有田地约等于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这里的先民为何择这个山高水远路长、人迹罕至的地方居住,而至今仍有一些人还不愿下山,古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靠什么?这肯定不是对现代化生活的远离、索居,应该是与中国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关,他们若搬出了大山,他们的先人就无法祭奠,他们就没有了根,就会成为思想和心灵上的流浪者,这种中国农民根深蒂固的生存观是不可拷贝、固若金汤的,或许这就是山里人的生存法则,是山外人难以懂的文化吧。

车缓行于山峦锦瑟中,蓝天下风轻云淡、香染衣襟,山顶越来越近了,一切又都越来越清晰透明了。终于又见到人了,几个穿着黄马夹的工作人员,正在架设电信设施,一看,就知道这也是扶贫工程,路修好了,水、电、燃气、wifi 都得配套。再前行,神秘画坑古山村就到了,这里被称为“云端上的净土,山巅上的秋色”,是中国晒秋摄影创作基地,一幢座北朝南、粉墙黛瓦马头墙的二层徽式建筑,在地势很高的万绿丛中若隐若现,宛如镶嵌在山顶上的黑白翡翠。只见一个身挂“长枪短炮”的男子从房子里出来,我下车也连忙踏步上台阶走进去,原来这就是画坑展览厅,厅壁上挂了许多幅摄影作品,题材都是反映农村生活的,纯朴、新潮且不失山乡特色,展厅外有个小晒场,晒场上有很古的推磨、各式罐缽和农具,还有一个长约三十米的徽式廊亭,这廊亭一看就招人喜,小巧、T型、飞檐、木雕,作为晒秋基地,正好应了“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的味道,可见这种设计是别出心裁的。

出画厅,很快就到了七井村,远远就看见了“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横幅标语,还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宣传栏,草房早已无踪无迹,幢幢现代化居民小楼非常醒目、漂亮。村子里有二三十户人家,路边停有轿车、皮卡、货车、电瓶车等,看上去与山下的居民生活没有区别。还有两户正在盖楼房,钢筋水泥堆在路旁,这些原先根本运不上山的材料,今日已是家庭建设的常用物资。一股暖流从心头流过:扶贫路上真的一个也没有少啊!新建的村委会房子也很漂亮,白墙黛瓦很亮眼,门楼电子屏上正在滚动播放抗疫和扶贫宣传广告语。明媚的阳光照在楼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穿过村,毋须刻意寻找,绿与光的会晤、风与叶的私语、花与蝶的缠绵会追着你的影子跑,顿悟:原来是大山要把最原始和最纯净的空气送达你的肺、沐浴你的全身。继续前行,旮旮旯旯里的大棚闯入视线,棚顶上的白色薄膜熠熠生辉。虽说是大棚,因地势的限制都不太大。大棚里面的辣椒禾正安静地拔着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七井山辣椒的禾苗。这种辣椒外形大,肉厚皮薄味甜,富含硒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有很好的保健功效,这就是大山上的扶贫项目之一。据了解,这些钢构大棚都是政府出钱建好送给农民的,且种植户每亩可获得5000 元补贴,在精准扶贫产业中,除了种植辣椒外还建有药材基地、家庭农场、皖南土猪、光伏发电等,这些世世代代居住在山上的穷苦人,在党的优沃扶贫政策下,终于向小康跨进了一大步。

七井山海拔1000 米,作为皖南地域已是很高了。在这段连绵逶迤的山脉上有三个贫穷的村庄,为了这三个村的农民有一条走出去的路,让生活富起来,政府用了29 倍长的盘旋、62 公里的长度才将路修到这里,修路的代价是人均耗资100 万。脚踏这条非同寻常的山路,想到在扶贫项目层层推进时,无数个党员带头砥砺前行,啃下了多少块硬骨头、创造了多少个奇迹,这条路被当地村民称为“皖南最美川藏线”,它也是中国扶贫工程中最耀眼的奇迹之一。

(作者系池州老年大学古典舞、拉丁舞班学员)


版权所有:池州老年大学       地址:池州市明镜路10号(南校区)         咨询电话:0566-2022900 、2099148     皖ICP备20006420号    ICP备案查询    



维护单位:亿网网络


池州市南湖路121号(北校区)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