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教动态 >>老教动态 >> 183所!贵池家门口的老年大学,为“银发族”幸福晚年加码
详细内容

183所!贵池家门口的老年大学,为“银发族”幸福晚年加码

优质医疗服务“触手可及”、适老化改造“量身定制”、老年文体活动“轮番上演”、智能养老产品“一呼百应”......如今,在贵池,专属于老年人的福利正不断“推陈出新”,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的幸福底色愈来愈浓。

在这些幸福生活中,如果要提名近几年“银发族”最热门的话题,老年大学必定榜上有名。近年来,我区持续推进“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重新拾起“背起书包上学堂”的乐趣。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老年大学(学校)183所,学员总数达到23437人。

普法课程“走”上课程表

 10月21日晚,牛头山镇宝赛村的老年大学内灯火通明,教室里满满当当,一群年逾半百的“学生”正端坐在课桌前,全神贯注地听着老师讲课。尽管白发已经爬上了鬓角,但他们的眼中依然闪烁着求知的目光。

1698228722880260.png

当晚的授课老师可是“大有来头”,诙谐幽默语言下的法律知识的讲解,让前来听课的学员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专业的律师每周来给我们上法律课,有空闲的都可以来上课,我们可都期待着周六晚上呢!”说话的阿姨名叫郑明珠,她的语气里饱含着学习的热情,是该村老年大学实至名归的“三好学生”。

法律课是该村老年大学不得不提的一门实用课程,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变革,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也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如何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于是,该村抓住老年人“上学”热情开设法治课程,法律课走上了宝赛村老年大学的课程表,将普法融入了日常教学和管理当中。

除了法律课,郑阿姨从去年9月便开始“打卡”二胡班,可谓是节节课不落,将自己全部的热情都投入了二胡学习中,从一开始连持琴握弓都不会,到如今也能轻松弹奏几曲,她的心里颇为“满足”。“我打小就喜欢二胡,小时候没机会学,没想到现在竟然还能在家门口‘圆梦’校园!”郑明珠的话道出了不少老年大学学员“上学堂”的初衷——弥补自己年轻时想学而又没学到的遗憾。


地方文化“融”入课程表

趁着老年人追求“上学”的热情,全区各所老年大学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上也“毫不含糊”,更是有不少老年大学巧借地方文化特色,推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课程,吸引着当地老年人纷至沓来,掀起了“抢课”热潮。

1698228827744960.png

近日,一走进墩上街道老年大学,一曲悠扬的民歌曲调,宛如人间仙乐从一间教室之中轻轻飘扬,循声望去,三十几名学员正在老师一字一句的带领中,学唱罗城民歌。

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传,罗城民歌称得上是贵池传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墩上街道作为其发源地,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2021年,该街道在老年大学开设了罗城民歌课程,邀请当地民歌传承人担任授课老师。

课程一开课便受到了许多老年学员的热捧,60岁的周爱枝便是其中一员。“一开课我就报了名,到现在已经学了两年多了。现在在家干着活也想唱两句,这个课程值得开、值得上!”周爱枝感慨道,如今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已经学会了不少经典唱段。

罗城民歌唱出的是墩上人“锄头不离手、山歌不离口”的精气神,传递的是墩上特有的文化底蕴。每堂课上,学员们都热情高涨地紧跟着老师教授的要领认真学习,常常意犹未尽地申请“拖堂”。作为授课老师,汤德胜在每一节课前都会认真备课,尽力将自己的民歌技艺“倾囊相授”,他坦言:“学员们大多是本乡本土的村民,我将自己所掌握的罗城民歌的唱法和技巧传授给他们,他们也会把学到的传授给家里的晚辈们,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民歌、学唱民歌。这样一来,罗城民歌便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实践活动出课程表

 

就在各地老年大学不断完善、更新课程的同时,这些与时俱进的“新”课程也不再局限于教室中,不断拓展的户外教学模式,让老年学员体验不一样的学习乐趣。

去年刚刚退休的管文秀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她一口气在“家门口”的秋浦街道翠微社区老年教学点报了两门课程——摄影和舞蹈,每周按照课表准时打卡上课。其中,最让管文秀充满期待的便是几乎每月一次的采风课。“原先,我以为上课就是单纯地在教室里,跟着老师学动作,听老师讲知识,却没想到还有‘第二课堂’,将教室‘搬’到了户外。”管文秀笑着说,自己和同学大多数都是“零基础”,到户外采风可以将摄影课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拍摄技巧运用到实际拍摄中,可以把舞蹈课上学到的动作自信地展现。“不仅学习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在户外呼吸着新鲜空气,跟同学们一起拍拍照,心情也更愉悦了,这才是‘老有所乐’嘛!”管阿姨感慨道。

1698228905974500.png

1698228906461290.png

与此同时,该街道老年大学还不断拓展“第三课堂”,让老年学员在“老有所学”的同时“老有所为”,为各项社会服务工作贡献“银龄力量”。

在秋浦街道党工委书记吴岳胜的眼里,有这样一支志愿者队伍可谓是“了不得”,无论是在街道、社区组织的各类宣传活动,还是文明创建、走访入户等志愿服务,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虽然这支队伍的平均年龄远超于其他志愿服务队,但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就是秋浦街道老年大学依托“第三课堂”成立的“松柏银”志愿服务队,目前已有400多名队员,全部是来自于老年大学的学员。

“一些重要工作开展的时候,在工作的上班族往往无法参加,这些老年人便发挥了关键作用。平时,这些‘银发’志愿者还会发挥‘银龄智慧’,围绕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等重大决策和事务提出了不少‘好招数’和‘妙点子’。”吴岳胜感慨道。

近年来,随着“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的不断推进、落在实处,贵池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可谓是焕然一新,盯着手机刷短视频的少了,牌桌前的喧闹声也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重回“校园”选课深造,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原本“无所事事”的退休生活也变得“鲜活”起来,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也随之不断提升。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老年群体提供高质量的老年教育服务,在硬件设施上精益求精,在课程设置上用情用心,不断扩大老年大学(学校)的覆盖面,开设更多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新”课程,构建起覆盖广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让更多的老年人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老有所养,也要老有所学。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及医疗条件改善,我区老年人群体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开始进入长寿时代,他们虽然已经退休了,但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对于晚年生活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有着积极美好的期待,更有着不同以往的行动力:通过学习来圆年轻时未完成的“大学梦”,或陶冶情操充实闲暇的退休时光,或学习技能以期开启职场新可能……可以说,老有所学正逐渐成为老年人期待的最好养老方式之一。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老年大学在贵池非常热门,这反映出多数老年人都有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精神追求。特别是面对数字浪潮的奔涌、置身子女远离的“空巢”,老年大学成为许多老年人获取信息资讯、感受生活美好、保持社交关系的重要依托。即便是与子女住在一起、跟得上智能时代脚步的老年人,也会因为对知识与兴趣的学习,而获得充实和快乐。支持老年人“深造”,为老年人创造轻松友好、便捷舒适的学习条件,是对老年人群体现实需求的重视,也是对敬老爱老文化传统的实践,更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我区实践来看,对于老年人而言,最好的教育永远是在家门口的,触手可及、步行可达,多彩且便利。目前,我区已把老年教育资源触角延伸到各社区和行政村,累计建立了183所老年大学,正是区委、区政府对“银发族”们求学热情的积极回应。

然而,办好老年大学也并不容易。近年来,我区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整合资源,不断提供形式丰富的老年教育服务,满足新时代老年人高质量教育需求,但课程碎片化、教学不规范,容纳学生有限等现实问题也客观存在。因此,各地不妨继续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既在数量上多做加法,也在运营模式、教学形式拓展上多想法子,形成多元运转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探索不同形式的老年教育载体,在更宽的层面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来源:宝地贵池



版权所有:池州老年大学       地址:池州市明镜路10号(南校区)         咨询电话:0566-2022900 、2099148     皖ICP备20006420号    ICP备案查询    



维护单位:亿网网络


池州市南湖路121号(北校区)

seo seo